智联云端研无界,项目课堂绽华彩 ——记星澄学校小学语文“课题进课堂”活动
孟夏时节,绿意葱茏,屏幕两端架起教育金桥。为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深度变革,探索5G支撑下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方式,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,2025年6月16日,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与新疆霍尔果斯第二中学通过云端连线,共同开展《5G支撑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》课题组课堂实践研讨活动。
在两校同题异构的《赵州桥》课堂中,项目化学习特色尽显。星澄学校陈悦文老师创设“文旅宣传官招募”的真实情境,以“设计赵州桥主题研学路线并担任小导游”为驱动性任务,对比古今桥梁参数制作信息图表,运用3D绘图软件绘制赵州桥立体结构图,通过5G技术向“云端”的霍尔果斯师生进行沉浸式讲解。
霍尔果斯第二中学邵振鑫老师依托“丝路桥梁守护者”项目,抛出“古代桥梁智慧如何在新疆焕发新生”的驱动性问题,引领学生开启跨学科探究之旅。在探究过程中,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阅读与表达技巧,更在解析新疆桥梁建设成就中,自然激发了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,实现语文要素积累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。
除展示课例外,星澄学校其他语文课堂同样将项目化学习理念贯穿始终,体现课题研究内涵。丁怡以“深蓝探秘行动”为主题,创设“为海洋馆设计沉浸式展览”的驱动性任务,带领学生走进《海底世界》。学生们化身“海洋科考队员”,运用虚拟现实(VR)技术模拟深海环境,制作动态科普展板;分组策划“海洋奇妙夜”主题活动方案,在合作探究中感受自然的奇妙。
桂方云开展《我是汉字研究员》项目学习,以“破解汉字密码,传承文化基因”为核心任务,引导学生穿越千年文字长河。课堂上,学生组成“古文字破译小组”,通过查阅甲骨文、金文拓片资料,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汉字演变脉络;举办“汉字文化创意展”,设计汉字演变手账、制作甲骨文文创书签,在梳理探究中筑牢文化自信。
陈晓雪的《中国美食》课堂则以“舌尖上的非遗”项目为载体,抛出“如何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”的驱动问题。学生们化身“美食文化传播官”,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八大菜系经典菜品的制作场景,结合数学知识设计家庭聚餐菜单;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“家乡美食故事”系列短片,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活,将语言文字运用与创意表达深度融合。
课程设计方面,霍尔果斯第二中学语文组的教师们就“如何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递进式学习任务”这一问题收获良多。例如《赵州桥》一课中,从资料收集、模型制作到成果展示的完整项目流程,为他们设计校本课程提供了范例。不少教师计划将此次所学融入本地课程,开发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化学习案例。
此次课题进课堂活动,不仅是对课题研究的一次深度学科教学创新实践,也是对适合苏霍两地教育发展新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。未来,星澄学校将继续以课题为引领,深化教学改革,推动课题成果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,助力师生共同成长,共促两地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。
图文:朱小青
一审一校:盛思苗
二审二校:彭莉娟
三审三校:吴颖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